創新、智能、自動化
成功的同儕審查策略需在嚴謹的流程與無壓力的協作環境之間取得平衡。過於制式化的同儕審查可能會抑制生產力,而過於鬆散的流程則往往無效。管理者需負責找出中間點,使同儕審查既高效又具成效,同時促進團隊間的開放溝通與知識分享。
1. 每次審查不超過 400 行程式碼
根據 SmartBear 對 Cisco Systems 開發團隊的研究顯示,開發人員每次審查的程式碼行數應控制在 200 至 400 行之間。人腦一次能有效處理的資訊有限,超過 400 行後,找出缺陷的能力會顯著下降。
實務上,花 60 到 90 分鐘審查 200~400 行程式碼,通常可發現 70% 至 90% 的缺陷。換句話說,若該段程式碼中存在 10 個缺陷,正確執行的審查可找出其中 7 到 9 個。
2. 慢慢來——檢查速度應低於每小時 500 行程式碼(LOC)
在進行審查時,很容易會想快速瀏覽、認為其他人會補捉到自己錯過的錯誤。然而,SmartBear 的研究指出,當審查速度超過每小時 500 行程式碼時,缺陷密度的發現率會大幅下降。
以合理數量、較慢速度、在限定時間內進行的程式碼審查,能達到最有效的結果。
3. 每次審查時間不宜超過 60 分鐘
就像不應該過快地審查程式碼一樣,也不應該一次審查太久。當人們長時間進行需要高度專注的活動時,約在 60 分鐘後表現就會開始下降。研究顯示,適時從任務中休息,有助於顯著提升工作品質。頻繁進行較短時間的審查,可減少未來需要進行長時間審查的情況。
4. 設定目標並蒐集衡量指標
在導入審查流程之前,您的團隊應先決定如何衡量同儕審查的成效,並訂定幾個具體可行的目標。
建議使用 SMART 原則,從外部成效指標著手。例如:「將支援電話量減少 15%」、「開發階段導入的缺陷減半」。這些指標能夠量化程式碼品質的提升。「修更多 Bug」則不構成有效目標。
同時也應追蹤內部流程指標,包括:
實際上,唯有自動化或高度控管的流程才能提供具一致性的指標資料。以指標為驅動的程式碼審查工具會自動蒐集這些資料,確保資訊準確且不受人為偏見影響。若想進一步了解有效的程式碼審查報告產出方式,可以參考我們的審查工具 Collaborator 的做法。
5. 程式碼作者應在審查前加上註解
程式碼作者應在審查前為原始碼加上註解,這些註解可引導審查者了解變更重點,指出應優先查看的檔案,並說明每項修改背後的原因。註解應以協助其他審查者為出發點,讓審查流程更順暢、脈絡更清晰。額外的好處是,作者常常會在撰寫註解的過程中,提前發現更多錯誤。越多錯誤能在同儕審查前被修正,代表整體缺陷密度會更低,因為原本就存在較少的錯誤。
6. 使用檢查清單(Checklist)
您的團隊中每位成員很可能都會反覆犯下相同的 10 個錯誤。尤其是「遺漏」類型的缺陷最難察覺,因為要檢查「不存在的東西」本就困難。檢查清單是消除常見錯誤、解決遺漏檢查難題的最有效方法。程式碼審查用的清單還能為團隊提供各種審查類型的明確標準,有助於後續報告統計與流程改善。
同儕審查 (Peer Review) 檢查清單:深入了解並取得範例
7. 建立缺陷修復流程
即便您已透過時間限制、每小時審查行數上限,以及設定團隊關鍵指標等方式優化了程式碼審查流程,仍有一個關鍵步驟容易被忽略:發現的錯誤要如何被修復? 這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實際上,許多團隊並沒有一套系統化的方法來處理那些辛苦找出來的缺陷。
要確保缺陷能被確實修正,最佳方式是使用具協作功能的程式碼審查工具,讓審查者能夠記錄缺陷、與作者討論,並在修正後進行審核通過。若沒有這類自動化工具,在審查中發現的錯誤通常不會被記錄到正式的缺陷追蹤系統中,因為它們是在程式碼交給 QA 前就被發現的。
8. 建立正向的程式碼審查文化
同儕審查有時會對團隊人際關係造成壓力。讓每一段程式碼都接受同儕批評,還要讓主管以缺陷密度來評量工作成果,確實不易。因此,若要讓程式碼同儕審查取得成功,管理者必須營造一種協作與學習並重的正向文化。
雖然缺陷乍看之下是負面的,但每個 Bug 其實都是提升程式品質的機會。同儕審查還讓資淺成員能向資深工程師學習,而即使是最資深的開發者也能藉此改善不良習慣。
重要提醒:同儕審查中發現的缺陷不應被作為評估團隊成員的依據。從審查報告中擷取的數據,絕不應用於績效考核中。若個人指標成為薪資或升遷的依據,開發者將對審查流程產生敵意,並將重心放在提升個人數字而非整體程式品質。
9. 善用同儕審查帶來的潛意識影響
光是知道別人會檢視自己的程式碼,就會自然激勵開發者寫出更好的程式。這種「自尊效應(Ego Effect)」會促使開發者主動寫出更乾淨的程式碼,因為同儕一定會看到。
SmartBear 對 Cisco Systems 的研究發現,隨機抽查 20% 至 33% 的程式碼即可在投入極少時間的情況下,有效降低缺陷密度。換句話說,只要程式碼有三分之一的機率被抽查,開發者就會有足夠動機反覆檢查自己的程式。
10. 實踐輕量級程式碼審查(Lightweight Code Review)
無論是透過電子郵件、面對面討論、Microsoft Word、工具輔助,或這些方式的混合,程式碼審查的實作方式多種多樣。然而,若要最大化團隊效率並有效衡量結果,建議採用輕量級、工具輔助的審查流程。
SmartBear 對 Cisco Systems 的研究指出,輕量級程式碼審查僅需正式審查時間的 20%,卻能發現相同數量的錯誤!
傳統的正式(重量級)審查平均需 9 小時才能完成 200 行程式碼的審查。雖然這種流程有效,但其高度制式化,往往需要多達六位參與者及長時間的會議來逐頁檢視程式碼列印稿。